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日籽聊書籍

▼ 你有過這樣的朋友或經驗嗎?

我身邊有些人,
他喜歡復古風格的物件,
也蒐集具有年代感味道的小物,
也分享用底片機拍攝出來美美照片,
但他執行過的排版與設計版面,
卻有著熟練的簡潔與現代風格力道。

也有個朋友,
他說他喜歡乾淨簡約,留白的哲學魅力,
但進到他的房間後,
盡是海報、玩具、各種趣味性極佳的生活小物收藏,
說這是一種生活情調。
在⟪#塑思考⟫這本書的其中章節裡,
佐藤卓也提起,他最喜歡去的,是市區邊緣,小巷弄裡的老店,
裡面商品幾乎蓋上一層灰,
老闆也通常不太會在櫃台,
就很像台灣鄉下的”柑仔店”那樣。

佐藤卓稱自己總喜歡這些「#怪東西」,
這些東西特別舊、品相也不好,
但過程中總有挖寶的樂趣,還有價格隨老闆心情更動,
出於這樣的體驗之下,
特別愛逛這種老店,
直到有天,他看到工作室牆上擺滿許多買回來的「怪東西」戰利品時😯,他萌生一個疑問:「這些東西又怪又醜,雖然我是很愛,但我的工作恰巧相反,我在做讓東西變美的事情?」
.
內心的靈魂,跟手上執行的,竟然恰巧相反。
▼ 於是佐藤卓提出一個假說:
「 設計在很多時候,是商家為了銷售,才會讓現代主義感式的設計,得以通過提案。
然而設計的工作,一直以來都是建立物品與人之間的新連結,例如:便利商店的食品包裝,設計上應該要表現出”商品好吃”的樣子,建立『食物=好吃』的形象。
若只追求大眾市場認可的現代式設計,可能簡約固然好看,但卻無法確切傳達出食品好吃的感覺,那麼這樣的設計長久下來,終究是需要被檢討的。」😲
也就是說,我們經常看重大環境趨勢,
流行簡約、流行跳色、流行動態圖像…等,
跟隨市場的腳步與風向進行設計作業,
而未留意到:「能夠如實傳達物品,建立起與人之間的新連結,這才是設計該要有的品質與本質!」☝🏻
也就是拿掉 “ #市場上的自我” 的概念。
▼ 而總結來說:
這本書有許多佐藤卓老師寫的短篇幅心得分享(?
從案例或是生活觀察,並一直強調:
「任何設計行為都需要客觀,時刻留意”自我”的出現並拿掉它,才能像黏土一樣,隨時塑出新形狀。」
即是這本書 — ⟪塑思考⟫ 想傳遞的核心價值:「拿掉自我!」
圖片來源/https://www.asahi.com/and_edu/articles/0014/
書籍購買連結/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89544
我的平面設計 IG 帳號 :been_office
我的空間攝影 IG 帳號 :rizi__photo
我的Facebook:BeeN_studio 日籽設計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