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-日籽聊學習

喜歡學習的人,或許也有過類似的情境。
像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會問:「你買那麼多書要幹嘛?花這麼多錢上課有必要嗎?那你真的都有學進去嗎?」
對於上述問題,可以統成一個問題:「學習有必要花錢?」
過去我也經常反覆思考,即便心中答案是肯定的,卻也經常自我懷疑。
所以這篇我想分享,從畢業後踏入職場的這五年間,一些花時間、花金錢、花睡眠換來的經驗談。雖然我學習時間不長,但我想或多或少,可以分享給「喜愛學習」、「剛開使學習」以及「想學習但不知怎麼入門與選擇」的朋友聽聽看!
一、看書、上課真的有用嗎?
老實說呢,未必。
未必你看了書就能有所幫助,也未必上了課就讓你的能力突飛猛進,甚至這些所見所學,或多或少也會隨著時間關係而淡忘掉。
那這樣聽起來沒啥用啊?
但我也想給大家一個問題去思考:
「今天如果你去看醫生,你會希望找『讀過很多書、會主動學習進修』的醫生看診呢?還是說,因為知識會隨時間淡忘,所以選擇找『不看書不學習進修』的醫生看診呢?」
同樣的,當有人想尋求你的專業時,你覺得他會優先找怎樣子的人求助呢?
所以我認為看書、上課學習是一種底蘊上的累積,未必當下有用,但絕對有其必要。不過,學習還有個重點是「正確的學習」,這待會下面會提。
二、學習有必要花錢嗎?
不用錢的學習要花時間,而花錢的學習通常是買時間。
過去我對工作學習的思維是:從A公司學習A技能,再換B公司學習B技能,換C學C,換D……
這也沒有問題,但如果你有經驗,你可能發現了上面的方式其實「很被動」,且沒有想像中的好執行,一來好公司不好找,二來到新公司也不見得如你所願地學到你要的,再者「時間成本很高」,至少都以年為單位計算。評估過後,最後我並沒有執行這套策略。
所以我執行的策略是「花錢學習」,善用這時代「網路」所帶來的便利,例如:線上課程、電子報訂閱,或者也可以直接去上實體課程學習。
支付幾十塊錢,買到別人用一天或一週整理來的資訊情報;支付幾千塊錢,買到別人用十年以上工作經驗換來的經歷;其實仔細想一想,這樣真的超划算!
而花錢學習這項策略另一個優點是「轉被動為主動」:我們不必非得進入行銷企劃公司,才能學習行銷企劃相關技能;不必非得做一份設計美編的工作,才能學習設計美編的相關技能。
如果你想獲得更多技能與時間,那麼花錢學習我認為是很好的投資,且是必要的投資。
甚至,當我們累積了豐富多元的知識與技巧後,我們一樣可以跳換公司學新技能,只不過我們將更有策略、且更主動的去「選擇」公司,而非到了該公司後,等待公司給你東西學習。
但一切,還是得環扣在「正確的學習」身上,接下來就來分享我認為的「正確學習」。
三、正確的學習
剛剛一再提到的「正確的學習」是什麼?
我認為正確的學習,要符合以下三件其中一件:「願景」、「專業能力」、「痛點」。
一、願景:指的是你的「夢想」。想開一間麵包店,那就要思考「開麵包店」所需要用到的能力,逐步進行學習,例如:學習製作麵包、行銷推廣、定價策略、經營管理…等等。
☝🏻 簡單來說,就是「以終為始」學習跟你願景相關的內容。
二、專業能力:指的是「靠它吃飯的能力」。如果你的專長是做麵包,那就該持續投入,把「做麵包技能」學到專精,做出能好吃到讓人想主動分享的麵包為止。
☝🏻 專業技能的提升,會直接性的影響「收入」。
三、痛點:指的是「你的貧頸」。比方說你的麵包好吃到大家都讚不絕口,但知道的人卻不多,這時應該要學習如何透過主動與被動行銷,來擴大產品能見度這道貧頸。
☝🏻 針對「貧頸」去學習;胡亂學習與不學習,最終問題三不五時都會出來困擾你。
因此:
你的學習是否針對願景學習?還是只是為了消除心中的不安和知識上的焦慮而已呢?
你的學習是否針對專業能力學習?還是學了一堆無法跟工作直接連結的技能呢?
你的學習是否針對痛點學習?若沒針對痛點學習,恐怕學再多,你的問題還是會重複發生,三不五時困擾著你。
總結:
學習是累積的過程,它未必馬上見效。
學習很像投資,短期之內不見的會有收穫,但隨時間拉長,長期累積的思考與底蘊,會反映在我們工作、家庭、生活、談吐…等種種的人生課題上,讓我們與他人之間拉出差異,也就是「價值」。
而時間本身是寶貴的資源,因此,我認為「花錢買時間與經驗」是筆很划算的投資。
最後,透過正確、有目標、有目的的學習,可以避免我們在人生的路上多繞遠路,也免於深陷「越學越迷惘的窘境」,並能直接性的反應在我們收入身上。
下篇我想分享:當我們把核心技能練強、練精之後,如何搭配其他支援技能,擴大我們的舒適圈?
而支援技能是什麼?以及我認為理想的學習路徑是什麼?留到下篇分享!
.
日籽設計 IG :been_office
日籽影像 IG:rizi__photo
魚眼世界 IG:crystal_ball_world
Facebook:BeeN_studio 日籽設計
.